新闻资讯

银行业可进一步用好回购增持贷款

银行业可进一步用好回购增持贷款
(图侵删)

  目前,上市公司回购增持股票已成为稳定市场信心、维护股东权益的重要举措。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不妨主动将股票回购增持贷款纳入常态化机制安排,在市场关键时期充分发挥“稳定器”作用。

  各地监管部门也高度重视回购增持贷款业务。4月14日,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相继披露推动股票回购增持贷款业务增量扩面的相关举措。在上述辖区内,多部门联合举办多场政策宣讲座谈会,搭建银企交流平台。截至目前,上海市披露股票回购增持计划的企业已超40家,合计获得贷款金额上限约100亿元;广东省上市公司申请股票回购增持贷款超210亿元。

  从现实情况来看,国有六大行皆已推进股票回购增持贷款业务,同时,等股份行也陆续跟进。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至今,已有近200家公司获得银行相关贷款支持,金额超370亿元。

  然而,仍有相当一部分银行持审慎态度,尚未积极参与有关业务,主要顾虑在于风险权重较高、抵押物不足等问题。实际上,优质上市公司的股票本身具有较强的流动性,若辅以合理的质押率和价格波动缓冲机制,风险整体可控。

  为推动上市公司股票回购增持贷款业务常态化开展,也需从政策端和市场端协同发力,构建激励相容的生态,让银行“愿贷、敢贷、会贷”。

  在政策端,监管机构可考虑对符合条件的相关贷款给予风险权重优惠,降低银行的资本占用成本。同时,设立专项再贷款工具,为银行提供低成本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探索将有关回购增持贷的投放情况纳入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或银行综合评价体系,对表现突出的机构给予监管指标弹性空间。

  在市场端,交易所可进一步优化回购规则,简化审批流程,明确信息披露要求,减少银行的后顾之忧。同时,市场各方可协同探索风险共担机制。例如,由券商、基金等机构与银行合作设计专项资管计划,通过结构化分层分散风险;或鼓励保险公司开发信用保证产品,为有关业务提供增信支持。

  长远来看,商业银行作为“国之大者”,不能仅算“经济账”,更要算“大局账”,通过支持现金流稳定、估值偏低的企业实施回购,可推动市场向价值投资回归,减少短期投机行为。银行在此过程中不仅是资金提供者,更是市场理性的塑造者。

  当市场波动时,银行更需以“逆周期思维”展现魄力,用真金白银传递信心。将上市公司股票回购增持贷款纳入银行常态化服务范畴,既是稳市场、惠民生的现实需要,也是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探索。

  • 胡锡进:特朗普和团队失控了,世界已经很久没见过这么滑稽的表演了
  • 青创上海—2025浦东徒步行活动举行,“青年草坪创新创业湃对”正式亮相
  • 专访Fusion Fund张璐:人工智能应用还在初期,未来还会出现其他技术革新
  • 黑石总裁警告:若市场波动持续 关税或引发骨牌效应
  • “海外硕博连读”报道涉事公司发声明作4点说明,学员回应
  • 回应年薪7亿,贝壳董事长彭永东捐了4.4亿
  • 玉渊谭天丨美国滥施关税伤害自身,要谈判须拿出诚意
  • 诚通证券创新服务 助力国资高质量发展
  • 本田汽车考虑将墨西哥和加拿大的生产转移到美国
  • 美国4月份费城联邦储备银行制造业指数降至-26.4 预估为2.2
  • 国泰海通:下修美债的战术性配置观点至标配
  • 智能驾驶行业进入“强监管”时代
  • 瑞幸咖啡董事长兼CEO郭谨一谈咖啡市场消费:要关注市场分布,也要关注品牌出海
  • 股息率达到历史高位,A500等核心资产布局良机已现
  • 刘国梁:奥运会乒乓球项目增至六金,国乒机遇与挑战并存
  • 关键词: